作者:陈颖
长期以来,首都机场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各级要求,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首都机场创新管理模式、深挖节能潜力、开展污染攻坚、落地绿色项目,多措并举持续提升能效水平、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污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能源基金会“气候领袖企业”称号和民航打赢蓝天保卫战先进单位等奖项,并入选中国工业领域最佳节能实践以及2020年度四型机场示范项目。
夯实管理基石 “组织”“制度”双保障
绿色机场建设,靠的是组织保障奠定基础。2018年,首都机场先后成立内、外部两级绿色机场建设领导机制,对内成立由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挂帅的绿色机场建设领导小组,对外联合驻场单位共同成立绿色机场建设办公室,内联外合、组合驱动,初步形成了绿色机场建设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绿色机场建设,靠的是制度保障筑牢根基。为持续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环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首都机场拟定了《绿色机场专项规划》《“油改电”专项规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制订了《凝聚多方力量、打造绿色国门》行动计划,编制了《绿色机场建设实施方案》,为绿色机场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相关规定,制订《碳排放管理规定》《首都机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试行版)》《电动车入场标准》等管理制度,为绿色机场建设提供层层制度保障。
聚焦绿色关键 “能源”“环境”齐优化
绿色机场建设要聚焦能耗指标,推进节能减排。五年来,首都机场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以能源清洁化为目标,开展了覆盖飞行区、公共区、航站楼的多个清洁光源改造、高耗能电机更新等节能改造项目,优化了捷运及行李、航站楼灯光控制、飞机地面运行等系统的运行模式,探索建成了首都机场GTC(停车楼)采光带屋面光伏发电、西湖光储用一体化、GTC穹顶屋面薄膜光伏、光储充车棚等太阳能应用示范项目,推进实施分项计量,并完善能源系统,参与了北京市及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取得了综合能耗较“十二五”整体下降30%、碳排量总量逐年降低的成果。
绿色机场建设还要聚焦污染治理,推进环境友好。向上聚焦“蓝天”,首都机场圆满完成蓝天保卫战既定目标,实现场内新能源车辆占比29.3%、空侧充电桩457个、陆侧充电桩196个、近机位APU替代设备设施100%全覆盖、远机位APU替代设备设施覆盖62%,建立APU替代设备设施智能监测平台和桥载通知信息系统、新能源车辆及充电设施运行监测平台,各项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向下聚焦“碧水”,完善了首都机场西航空净化站设备设施,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提标改造措施,确保实现污水处置100%与出水水质达标100%;制订了海绵机场专项规划,为实现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调蓄排水体系提供指引。往深处聚焦“净土”,发布首都机场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垃圾全流程分类无害化处置。
助力绿色发展 “内部提升”“外部联动”两手推
首推内部绿色项目,打造绿色亮点。2016年以来,首都机场创新探索,将绿色理念、标准、工艺、技术、材料应用于中跑道大修工程、航站楼卫生间改造、塔台生活配套集成房屋建设、远机位登机岛建设、储能式APU替代设备设施应用等项目,打造了一批绿色亮点工程。例如,中跑道大修工程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节能环保材料温拌剂,有效减少沥青烟等有毒气体排放80%以上;在“零耗能建筑”塔台休息室建设中,将BIM、装配式建筑、高性能外围护结构、高效新风换热系统、石墨烯碳纳米电热膜采暖、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固定储能和移动储能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体系,打造了一个近零能耗的示范性建筑。首都机场大胆应用储能技术,首创采用储能设备+APU替代设备设施的模式,在空侧引入一体型储能式APU替代设备设施,在无航班保障任务时间段,利用电网余电进行制冷,储存冷量于蓄冷液中以满足航班保障的冷量需求。此外,首都机场融合储能与充电技术,实现了在航班间隙利用桥载设备给充电桩储能电池充电,以满足电动车充电需求。
再推外部战略合作,打造绿色联盟。“十三五”期间,首都机场持续深化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双方两次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绿色机场建设评估,发布绿色机场评估报告,携手开展了“为生命呐喊”“塑战速决”“清洁海洋”“蓝天保卫战 我是行动者”等近20次公益展览和绿色宣传活动,形成了绿色宣传联盟。此外,首都机场还积极对接各级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能源基金会等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外部交流活动,不断学习前沿知识,了解最新形势,吸取各方经验。
发展不止,步履不停。“十四五”时期,首都机场将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深挖自身潜力,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推动首都机场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