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冰冰 王欢 陈娜
多年来,首都机场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外来物损伤航空器风险,确保飞行区持续安全运行平稳可控。在前期已经建立外来物防治工作体系的基础上,首都机场启动为期55天的外来物(简称“FOD”)损伤航空器专项整治行动。
较之前不同的是,此次专项工作全面系统地完善了外来物工作机制,为外来物防治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依据。首都机场率先成立了外来物防治专项工作组,形成了工作界面清晰、职责责任明晰、管理流程有序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首都机场建立起日常联系人工作制度,及时保障信息高效传递及行动快速落实。
“新资源”整合治理 考核机制重细节
首都机场飞行区创新采用扫道车及清洁“魔毯”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对跑道、滑行道外来物热点区域进行地毯式清扫。基于编组作业的清扫模式,先借助扫道车的吹桶将外来物吹至道肩,再通过道面清洁“魔毯”回收外来物。此外,为加大外来物治理力度,结合清洁“魔毯”回收外来物的优势,创新将扫道车的单车“单魔毯”升级为双车“双魔毯”方式,这一系列的创新工作取得了较高的回收成效。
此外,首都机场飞行区还利用停航时间尝试新型的外来物清扫模式,即使用除雪热吹车对跑道进行热吹作业。在这种一指挥车在前、两热吹车在后的组合模式下,热吹车强大的吹力可以将跑道上的所有外来物彻底清除,从而达到治理效果。在关注过程的同时,飞行区管理部以结果为导向,一方面,通过定期考核、突击检查等方式,将道面外来物防治工作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推进以外来物捡拾成果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激励形式,将防治工作抓在日常。
分区域“对症下药” “双核发力”有成效
除了跑道、滑行道核心区域外,首都机场飞行区也对机坪及土质区的外来物治理工作进行强化,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成效。
首都机场飞行区针对不同机坪区域的不同特性,优化并落实“特定区域”的“特定清扫方式”。针对机位重点区域,实时监测飞机推出机位的情况,动态执行机位相关区域清扫工作;针对行车道与滑行道交叉口外来物高发区域,加大清扫力度,由原来的每日2次调整为现在的每日4次。
针对土质区域,首都机场飞行区采取“双核发力”的工作模式。在施工维保方面,当班班长日常开展施工维保作业合规性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对于发现的现场清理不达标情况迅速进行整改,保持较高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土质区外来物的产生;在专项防治方面,针对易被飞机尾流侵袭的土质区区域,更为精确地定位道肩10米以内区域为外来物高发区,同时各班组充分利用夜间停航时段,集中对外来物高发区域开展人工徒步捡拾工作,有效消除土质区潜在风险源。
“双重身份”打通渠道 协调联动共发力
作为外来物防治的“牵头人”,除统筹推进外来物防治工作外,首都机场飞行区还建立了外来物相关事件的日常收集及专项分析机制。通过确认防治重点区域及关键环节,及时通报共性及特性问题,构建内部联动防治网络,实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首都机场为管控跑道外来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应用FOD探测系统。该系统由131个探测单元组成,每一个设备就像一只眼睛分布在跑道的周围,24小时对跑道外来物开展探测。
为使系统的报警功能更智能,首都机场采取五步措施:第一步利用15个停航的夜间、累计60个小时开展了300多次外来物掉落在跑道的模拟测试,通过测试,填补了图像数据库的空白;第二步,根据近十年的跑道外来物数据库,通过设置报警资质,实现再次降低报警频率;第三步,从细化报警分级入手,通过跑道运行方向分级、外来物危险程度分级、报警分级(以上简称:“三级”)处置实现双降;第四步,以就近和不影响运行为原则,通过设置就近路由的方式实现降耗时;第五步,通过总结归纳引进了“图谱”,将判定流程、规则逐一标准化、清单化,一旦系统出现报警,监控员即可通过图谱快速准确找到决策办法,直观展现处置过程,避免误判事件的发生。
同时,首都机场飞行区还担任着外来物整治“监察员”角色,积极探索外来物防治工作质量考核及复查机制,确保防治工作形成良性闭环管理。以抽查为例,首都机场一方面加大外来物清扫监察力度,另一方面依照不同区域外来物产生频次,探索开展不同频次的“网格化”抽查工作,针对重点区域,实现专项抽查全覆盖,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抽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