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都机场的“神经网络”,信息科技工作虽然身处后台,却触达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重要性可想而知。为深入贯彻中央和上级单位关于民航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让安全管理理念直达“神经末梢”,首都机场股份公司信息科技部在3号航站楼C区核心机房开展“最佳安全现场”试点建设工作,深耕“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运行理念,从“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创新标签化管理方法、打造安全管理品牌”三个维度,进一步规范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形成“主动安全”的良好氛围。
体系建设助力标准化运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造首都机场机房“最佳安全现场”的第一步就是“立规矩”。信息科技部以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提炼总结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C区核心机房运维经验,先后制定发布了《信息科技部弱电机房管理规范》《信息科技部机房及弱电间门禁授权管理规定》等制度文件,将施工操作程序流程化、标准化,为机房及弱电通信间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与此同时,通过全面梳理机房所有物资,强化台账管理,做到安全“清晰明了、心中有数”,机房运维更加直观,维护更加便捷。
广播系统作为重要的弱电系统,广泛分布在航站楼内,数量众多,查找起来十分烦琐,日常运维要注重标签和台账管理;网络及综合布线机柜数量最多,且设备外观、大小各异,日常运维要注重机柜整洁美观、线缆横平竖直、标签简洁清晰;针对正处于生命周期迭代时期的部分系统,日常运维须注重报废设备的下架拆除流程,以便腾挪出更多的机柜空间用于今后的系统扩展;电源线缆因涉及用电安全,除了统一梳理、粘贴标签等工作,日常运维还要重视检查线缆的合规性,例如有无外皮破碎、是否符合国标等。机房内的强电、UPS、空调、消防等特殊设备,都标注了维护单位、维护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和注意事项,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应对。根据机房内弱电系统的不同特点,信息科技部分别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规范化运维方案。
标签化管理建设高效机房
立好了规矩,第二步就是想办法提高效率。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C区的核心机房内,网络设备种类繁多,综合布线盘根错节,安全管理工作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信息科技部一线班组在日常运维中,摸索提炼出了“标签化安全管理法”,将所有弱电信息资源分门别类、按条归属,有效提升机房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标签犹如信息资源的身份证,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辨识度。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C区的核心机房,大到网络设备、小到光纤网线,都拥有自己的标签,不同类型设备的标签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为实现快速识别、准确定位提供依据,让“大海捞针”成为可能。“标签化安全管理法”就如同对设备进行户籍管理,从顶层的架构到末梢的终端,都可以在庞大的网络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一旦某台设备出现问题,通过“标签化安全管理法”,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定位并确定影响范围,在排除故障时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班组共建创安全管理品牌
秉承着严谨的安全工作作风,信息科技部对内苦练内功,对外推广输出部门的安全管理品牌文化,强化安全作风培训,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小竞赛”“看图识隐患”“新人话安全”“应急通报小考堂”等丰富多彩的班组活动,调动班组成员积极性,增强全员安全管理意识。除此之外,部门持续打造安全管理品牌,每年定期开展“班组开放日”活动。近年来,信息科技部已邀请首都机场贵宾公司、首都机场餐饮公司、首都机场飞行区管理部等兄弟单位和部门的一线班组进行共建交流,通过现场参观讲解,不断推广机房安全管理成果,促进班组优势互补、经验共享,致力营造“主动安全、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
首都机场机房“最佳安全现场”试点建设工作,不仅有效提升了机房安全管理标准和效率,也为后续持续打造“最佳安全现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推广价值。未来,首都机场将严格按照“抓现场、抓规范、抓细节”的总体建设要求,树立精品意识、推广试点经验、健全长效机制,为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而不懈努力。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赵增明、王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