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世敏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旧严峻的形势下,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唯一官方入境口岸,首都机场成为首个“双奥之城”的“双奥机场”。而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作为首都机场指挥协调的“大脑”,在冬奥保障中,负有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运行保障牵头的职责。于是,做好机场抵离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实现冬奥运动健儿的“好来快走”成为首都机场面临的重要挑战。
“这条动线是运动员值机后再前往登机口的最快通道。”“我认为这个保障流程还需要考虑闭环人员的误入风险。”“保障流程最终版已确定,但距离保障专区正式启用已不足48小时,各单位需要抓紧完成以下工作……”不停地优化,不断地推敲,已经成为首都机场冬奥保障团队的工作常态。而身处其中的韩世龙,正是首都机场冬奥保障主要负责人之一。
笑容腼腆的韩世龙是一个随叫随到、步履匆匆的民航人。从2019年底着手冬奥保障相关工作,到2022年1月冬奥村开村,韩世龙的工作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之久。当被问起如何做好冬奥保障工作时,韩世龙神秘一笑,三句话道出其中奥秘。
首先,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疫情下的首都机场冬奥保障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众多。这次开会定好的方案,下次可能就要随着形势要求的变化被推翻再次修改,后续的连锁反应就是一连串保障单位、人员、设备的再部署和再分配。韩世龙说,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自乱阵脚、情绪崩溃。此时此刻,一是要凝神,领会冬奥组委的各项要求,做好上传下达;二是要聚焦,对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了然于胸,分清主次。心中有了“丘壑”,眉间才会更显自信从容,这才有了“方案次次改而不乱、人人各司其职”的工作推进节奏。
其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首都机场3座航站楼总面积约143.8万平方米,共有17个停机坪、381个停机位,每个停机位又对应不同的停机规则和登机口。要想快速地根据不同要求给出对应方案,或者针对不同方案给出专业意见,就需要身为负责人的韩世龙将保障现场的每一条通道、每一个关卡、每一章细则依次对应。每一次重大的流程制定,都离不开韩世龙和伙伴们的日积月累、群策群力。其中,国际客运航班转场至2号航站楼运行则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协调全场资源保障冬奥航班进出港。涉奥航班机位分配规则的调整是“牵一发动全身”,俯瞰机坪全场。“一日不学则殆”,韩世龙始终保持着探索未知的热情,把遇到的困难都看作是成长精进的阶梯,学而不厌、泰而不骄,民航人的专业精神贯穿冬奥保障始终。
最后,有例而沿旧,无例而兴新。虽然根据不同要求、不同场景,已经尽可能拟定了多个预案和流程,但仍免不了出现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韩世龙说起了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冬奥会闭幕式结束之后面临运动员离京高峰的棘手挑战,近6000名运动员、17000多件行李需要集中值机和过检,而先前划定的3号航站楼冬奥专用区域保障能力远远不够,此时距离出港高峰已不足72小时。
千钧一发之际,自上而下无不反复权衡酝酿,最终敲定了国内航班全部转场至2号航站楼、3号航站楼全部用于保障冬奥集中出港高峰的方案。沟通、部署、行动、跟进、监控……韩世龙与首都机场冬奥保障团队的民航人一起,共同顺利通过了大考,圆满完成了任务。
中国正在展现大国自信的路上加速飞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作为普通又独特的中国人和民航人,能为这“飞跃”加油助力,韩世龙与有荣焉。冰雪冬奥赛虽已结束,中国冬奥健儿以卓越的成绩为祖国增光添彩,而民航人的热血逐梦征程,在一个个进出港航班中,一直都在,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