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鹏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首都机场从6月1日起进入汛期,持续至9月15日。面对可能出现的暴雨天气挑战,首都机场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突发的特点,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于3月24日发布《关于做好首都机场2025年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2025年防汛准备工作,从保障机制优化、设备设施完善、地方政府联动等多方面开展防汛保障工作。
机制为先:持续完善保障方案
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首都机场近年来持续完善防汛应急方案。自今年初以来,首都机场防汛指挥部多次与顺义区排水河道应急、水务管理部门以及周边乡镇进行工作研讨,并编制了《首都机场防范外围洪水威胁预案》。
经过反复评估,该方案以首都机场雨水管网排水极限能力和往年极端强降雨天气保障情况为基础,明确了预案启动、防汛处置和泄洪措施等具体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首次系统性建立了外围排水河道从上游分洪到下游泄洪的完整、立体防范洪水机制,明确了防汛处置的“标准动作”。通过对内提升处置能力和对外完善保障机制两个方面,首都机场能够确保在强降雨天气下做到精准防汛。
今年5月初,首都机场在公共区3号泵房、西雨水调节池、机场道口、西区丁线沟等重点区域均已开展防汛工作检查,确保汛前各项准备工作有序推进。5月30日,首都机场防汛指挥部召开了本年度防汛保障工作动员会,全面动员、层层部署防汛工作。会议还特邀相关政府部门在预警会商、应急抢险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工作指导。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准备工作,首都机场夯实了汛期极端天气下的保障处置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应急抢险处置效率。
技防为主:全面夯实防汛基础
极端天气防汛工作主要靠技防,确保各类设施设备正常运转是必要前提。今年,首都机场提前对全场80个雨水泵房的276个水泵、17个闸门开展了全面检测和维护,确保各类设施设备在汛期处于最佳状态。
目前,首都机场外围1.6万延米排水沟渠、辖区20万延米雨水沟渠和管涵的清淤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对航站楼屋面、天窗等多处易堵塞渗漏部位进行了修补,未来预计还将完成3号航站楼屋面部分天窗采光板的更换和防水修复施工。此外,首都机场已完成辖区内各物资储备点移动水泵、发电机、沙袋和照明设备等防汛物资的补充和更换工作,确保降雨后能及时、有效满足保障需求。
今年,首都机场对智能防汛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增风力监测、指挥调度等功能。同时,雨量监测点位也由原来的2处增至4处,可满足强对流和大风天气下同时防汛处置的需求,全面提升降雨天气下机场运行保障的科技化能力。针对飞行区、公共区内的地下雨水管网,首都机场使用可回传图像的管道机器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关键排水点位及周边管线进行了问题摸排,确保排水渠道畅通。
联动为重:不断强化政府支持
顺义区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首都机场防汛保障工作,成立了首都机场外围排水保障分指挥部,由空港服务中心牵头,联合顺义区应急管理局和水务局,整合周边属地乡镇应急抢险力量,共同做好首都机场外围排水工作。
成熟的工作联动机制是首都机场做好汛期保障的关键之一。当首都机场出现较大汛情时,顺义区政府会从人员、物资、设备方面提供援助,有效实现上游分洪、下游泄洪。今年,首都机场正式成为北京市重点站区防汛指挥部的成员单位,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可以得到北京市防汛抢险力量更大力度的支援。
为持续提升首都机场汛期安全裕度,首都机场联合顺义区水务局和空港服务中心,在汛期到来前多次开展调研检查工作,重点对首都机场东区外围排水河道、主要雨水管涵以及机场东区防汛核心区域进行现场走访和工作研讨。通过现场沟通,并结合近年暴雨天气保障的实际情况,双方再次固化了小中河首闸关闭机制,制订了小中河下游泄洪方案,最大限度提升首都机场地区排水裕度,提高整体防汛保障能力。
今年汛期,首都机场将与北京市、顺义区防汛办和民航华北气象中心保持密切沟通,做好天气信息通报、汛情预警和保障程序启动工作。同时,首都机场防汛指挥部将持续加强与北京市和顺义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并积极对接顺义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人员、物资、交通等多方面的应急抢险协助。
今年汛期,首都机场还将根据极端天气状况,及时启动运管委、服升委(旅促会)、安委会和新宣委四大平台的联动机制,提升降雨天气下的保障和服务品质,护航旅客平安顺畅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