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阳
在民航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机场的安全保障和运行效率提高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首都机场作为“中国第一国门”,其安全管理措施的升级与创新,对于保障旅客平安出行和推动民航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航空客流量不断攀升,安全保障要求日益提高。为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提质、增效、强安”需求,通过一年的建设努力,首都机场近机位区域监护视频监控增补建设项目于2024年12月13日完成行业验收,并于当日实现全场投用,标志着首都机场正式进入近机位航空器区域监护运行时代。
统筹协调 铸就项目管理新典范
为提高航空器监护工作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首都机场于2023年12月启动了近机位区域监护视频监控增补建设项目。
作为民航专业工程不停航施工项目,该项目面临的挑战可谓错综复杂。行业监管的严格要求、广阔的作业范围、对正常运行的影响以及多变的环境因素等如同重重关卡,需要项目组过五关、斩六将。然而,项目组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创新性地采用公司、部门、模块三级协调模式,紧密合作、齐心协力,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项目组采取并行开展多项工作的策略,同步推进初步设计报审、施工图设计、招标文件编制等工作,极大地缩短了项目前期准备时间。在开工筹备阶段,项目组有效对接内外部审批单位,提前开展施工方案预审和调整工作,为方案正式审批创造了有力条件,大幅减少了审批时间,真正实现“起跑即冲刺”,为后续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入施工阶段后,项目组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同期开展4个~5个作业面施工,动态统筹资源占用计划,并且擅于抓住航班保障间隙进行插空作业。
精细化的管理和高效的施工组织最大限度减少了项目施工对机场正常运行的影响,为首都机场近机位区域监护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科技升级 构建智慧机场新格局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科技成为推动机场发展的强大引擎。首都机场近机位区域监护项目在科技应用方面大胆创新,致力于构建一个无死角、高效能的智慧监控体系。
为实现全面无死角的监护目标,本次增补建设项目在首都机场原有监控覆盖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拓展。新增的监控设备涵盖全场近机位左右侧、廊桥活动端下方、廊桥侧梯等关键部位,同时还将监控范围拓展至远机位进出港口、穿楼通道、行李分拣厅出入口、楼体侧行车道以及部分围界通道卡口等重要区域,通过一系列增补真正实现了飞行区监护的全方位覆盖。
不仅如此,新投入使用的400万像素高清摄像机也成为本次增补建设项目的一大亮点。与原有的200万像素摄像机相比,新摄像机在图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捕捉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夜间环境中,新摄像机的识别效率大大提高,进一步提高了监控画面质量,为飞行区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未来机场引入智能化分析功能奠定了基础。
降本强安 开创服务保障新模式
强化安全和降本增效始终是首都机场追求的重要目标,首都机场近机位区域监护视频监控增补建设项目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该项目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谋划和实施,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为首都机场推行近机位区域监护运行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其中,增设前端点位,使得监控范围更广;合理设置分区值守岗亭,优化了人员配置和工作流程;将配套设施统一纳入后台监控值班室,实现了全场监护后台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协同。
在每个分区设置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岗位时刻关注着所负责区域的动态。后台视频监控值班室的设立,为整个监护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中枢指挥功能。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布局,不仅大幅减少了机位监护现场值守人员的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显著优化了机位监护手段,进一步强化了首都机场飞行区的运行安全。
现场巡视、固定值守、后台监控相结合的区域监护保障模式的成功启用,是首都机场在近机位监护模式上的重要转变。这种“三位一体”的监护模式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优势,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护网络。
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传统监护模式的重大变革,更是首都机场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推动智慧机场建设方面的重要实践。未来,首都机场将继续以深化“平安民航”建设为主线,着力推进航空安保管理模式创新和数智化转型,为广大旅客平安出行和民航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