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昊
张海燕,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张工,是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的主管工程师。1981年,他与首都机场结缘,历经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改建和2号、3号航站楼的扩建项目,为首都机场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张工以自己沉稳、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丰富的工程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智慧,备受周围人的赞誉,他本人还曾获得“全国民航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他“长”在了工地上
2020年,首都机场西跑道大修。为了赶工期,张工每天都和团队一起在施工现场忙活。白天,他带领同事在现场巡视,发现问题当场解决;晚上,他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有时半夜还带着联检人员去现场抽查施工情况。这一切,都是为了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地进行。
正是因为张工的执着和坚持,西跑道大修项目进展异常顺利。在结束了长达三周的“封闭式工作”后,顶着两个大大黑眼圈的张工在驾车回家的路上,才发现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树丫都已经长出了巴掌大小的树叶。他戏称,自己“在世外桃源里穿越了”。
张工对工作的执著体现在每一个他经手的项目中。在2号航站楼改造工程项目中,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审阅技术方案。项目结束后统计,经张工把关并签出的工作图达百张之多。
“自己能够多做点事情,别人就能少遇到点麻烦”。他常说的这句话朴实平凡,却在无形中感染着身边所有人。“长”在工地上的张工,是同事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榜样。
把项目当成自己家的事
“做工程其实就是一个把‘钱’变成‘物’的过程,其中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儿上。”长期以来,高效节约的理念都是张工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在项目管理中,合理的施工组织与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控制造价。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改造工程期间,张工任土建专业技术负责人,项目工期紧压力大,工程内容繁杂。
当时,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查情况计划采取相应的桩基础方案。张工在深度考查了现场实际情况,参考相关国家规范、技术资料,并同设计单位反复论证后,主动提出了大量专业的合理化建议,采用筏板基础结构形式代替了桩基础结构形式,有效避免了降水、打桩等实施难度大、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的问题,尽全力用专业技术知识降低工程内部结构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同时,为了便于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张工采用了有效的措施,优化建筑设计,通过合理有效的施工组织,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做好各类费用的控制,节约成本。在施工组织方面,他重点抓施工组织设计,将成本管理的目标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合理安排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对工期资源成本等进行优选,提高了项目实施效率,将总工期缩短了40天,有效节省工程总投资。
“遇到事,多去现场走走,把项目当成自己家的事,你就会想尽办法,把项目又好又快地完成。”和年轻的建设人在一起,张工总是这样笑着嘱咐他们。
活到老,学到老
“1号航站楼现在大厅的位置原来是座桥,这个7000平方米的大厅,盖了一年多”。40年的工作经历,对于张工来说,是一段见证首都机场建设发展的历程,对于新员工来说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个新员工来到岗位上,都是一张白纸,不论在学校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要再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让他们在最开始就知道自己这张白纸上的‘蓝图’该怎么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工在传授自己经验的同时,也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学习。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不断摸索机场大型项目不停航施工管理的新思路,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专业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张工还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形成系统,并不断运用到平时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同时还将工程的经验毫不吝啬地讲述给身边人。
这就是首都机场老一辈建设者张海燕,他对工程安全、效率、品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些都将在首都机场再造国门新征程中重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