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晓行
1月22日,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出港现场改造项目第一阶段圆满收官,标志着这一里程碑式的改造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24年8月初项目启动以来,面对紧张的工期和繁重的任务,各参建单位在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历经近6个月的艰苦奋斗,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造任务。
此次改造项目全面落实首都机场集团安检品牌化建设的最新要求,通过极限利用空间,对旅客通行流程进行了大胆转向,将安检现场置于边检现场前端,彻底解决了安检现场排队空间局促的历史难题。同时,首都机场增设了最新型的智能安检通道、CT机、毫米波安检门、智能边检台等尖端设施设备,给旅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出行体验,将2号航站楼国际出港现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出港现场。
启程 智慧布局下的不停航施工
在高度复杂且持续运行的不停航施工环境中,首都机场项目组精心策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施工计划,确保旅客的正常出行不受干扰。通过与联检单位的深入协同,项目组进行了多次模拟推演和数据分析,精准评估旅客通行量与运行效率,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鉴于项目需在机场不停航的特殊条件下开展施工,因此项目组采用了分两个阶段稳步推进的策略。在第一阶段,项目新建了5条智能安检通道以及12组边检人工柜台,凭借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为第二阶段旅客的顺畅出行筑牢根基。随着第一阶段新建设施设备的顺利启用,施工进入第二阶段。此阶段将新建6条智能安检通道,并打造3条融合CT安检机、毫米波安检门的安检示范通道,树立行业标杆。待项目全面竣工后,将构建起一套涵盖11条智能安检通道、12组边检人工柜台以及13组边检自助闸机的现代化旅客通行设施体系。
迎战 大显神威的“无感施工”
从施工合同签署的那一刻起,项目组便开始与时间赛跑。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出港改造项目涉及土建、装饰、消防、暖通及安装等多个专业的智能化系统,工期紧张。“如何在保障国际出境旅客正常出行的同时进行施工”成为项目组面临的重要难题。
为此,项目组创新性地提出了“无感施工”理念,确保在出港高峰期进行无声作业,避免使用角磨机、切割机等噪声设备,真正做到让噪声“销声匿迹”。同时,通过调整工序、预先划线、场外加工等方式,确保了施工顺利推进。
征服 管线“迷宫”中的精准“舞步”
面对机场局部吊顶空间过低的棘手难题,项目组决定将吊顶标高抬升40厘米。然而,吊顶之上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管线网络,它们如同机场的生命线,每一条管线都承载着不可估量的重量与责任,任何微小的损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机场正常运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组组织航站楼各相关单位,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线摸排大战。运行单位紧密携手,共同守护上万条“生命线”的安全,确保在改造过程中不让任何一条正在运行的管线受到干扰。
飞跃 设备进场的“速度与激情”
随着安检和边检设备进场,项目现场化身为设备安装“速度与激情”的舞台——项目组与设备厂家并肩携手,通过每日会议沟通,做到工序无缝衔接,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双方的通力协作下,流水线作业模式运行得顺畅又高效,显著缩短了整体施工周期,为后续设备联合调试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窗口。特别是在安检设备的电箱安装环节,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条件,项目组不断精细调整电箱位置,确保精准接入电源,并通过反复调试安检机,确保所有功能正常运行。从电箱位置的精确测量到电源接入的严谨操作,再到安检机的全面调试,类似这样的精细操作还有很多,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与智慧。
蜕变 品质与体验的双飞跃
如今,全新的2号航站楼国际出港现场不仅是面貌上的焕然一新,更在旅客体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宽敞明亮的出境大厅为旅客提供了宁静舒适的候机环境,高效便捷的安检通道让旅客能够轻松通过,迈向旅程的下一站,每个细节都彰显了首都机场对旅客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承诺。
此外,项目第一阶段的投用还极大地改善了联检单位的办公室功能与环境。首都机场安检、北京边检、北京海关等单位员工纷纷赞誉道:“现在的出港现场明亮又好用,增强了工作的幸福感!”
虽然第一阶段工程已经圆满完成,但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出港现场改造项目并未止步,第二阶段施工将紧随其后,进一步提高旅客通行效率。首都机场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首都机场建设新局面,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航空出行体验,为首都机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