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垒 田昕
亮点创新工作室隶属于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飞行区管理部,创立于2008年,是一个汇聚18位技术能手的创新先锋团队。团队成员身兼“灯光医师”与“科研尖兵”双重角色,以问题导向、技术赋能为宗旨,将创新思维深度融入首都机场飞行区助航灯光运维实践,持续书写用技术攻关提升跑道安全裕度的生动篇章。近期,亮点创新工作室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2024年度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科技赋能 点亮智慧灯光
“一盏灯就是一份责任,一项创新就是一份安全”是亮点创新工作室的创立初衷。17年来,工作室成员始终坚守初心,为首都机场飞行区助航灯光管理不断贡献创新力量。
2018年,工作室的解垒、王浩敏锐地捕捉到物联网技术在助航灯光通信领域的潜力。彼时,机场助航灯光通信完全依赖助航灯光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只能显示灯光亮灭等最基础的信息,无法探测和传输如温度、震动、加速度等信息。同时,由于灯光通信主要依赖电力载波技术,有限的信息采集还存在数据传输偏慢、环境敏感性高等问题。
针对上述痛点,工作室成员大胆创新,采用将灯具本身作为传输天线的方式,成功将无线信号传输出封闭的金属灯箱,实现了技术上的关键突破。以此为基础,他们对常见通信技术进行了多轮测试,并经过数十次信号强度对比和稳定性验证,选定最优通信技术,实现了灯具状态信息的稳定输出。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在灯具底部加装了加速度和温度传感器,采集灯具实时震动数据,让每一盏灯都成为跑道上“会说话的安全哨兵”。
灯光通信技术的创新,为后续运行研究工作提供了可灵活配置的数据探测和传输手段,该课题成果荣获首都机场集团科技创新三等奖。
设备巧思 助力降本增效
“跑道就是战场,每一秒都关乎飞行安全。”这是工作室成员董昊杰在处置助航灯光回路故障时最深刻的体会。过去,当助航灯光回路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需要在供电设备上反复拆装接地线缆进行接地试验。这项作业不仅需要2名~3名技术人员协同操作,且单次接地检测平均耗时长达9分钟,占用了跑道运行时间。
为解决这个难题,董昊杰从日常使用的插座中获得灵感,经过37次方案修改和15次现场测试,最终自主研发出专用接地检测插座装置,将检测时间缩短了30%。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硬件创新不需要额外采购设备,改造费用不足千元。该成果获得全国质量管理成果发表赛“专业级”奖项,目前有多个机场开始借鉴这一创新做法。
此外,工作室还长期关注水汽侵蚀助航灯光电缆插接头进而导致电缆回路整体稳定性下降的问题。面对这个困扰行业多年的“顽疾”,工作室成员张朝君、张旭晨创新性地将目光投向化工领域的材料。历经3个月攻关,他们通过对多种密封方案进行系统性测试,最终研制出具有三重防护功能的专用密封装置,水汽侵入速度减缓70%,将插接头使用寿命延长至原有标准的3倍以上,年维修频次减少80%,单条跑道年度维护成本节省超15万元。更关键的是,该成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的双重突破,在有效减少运维支出的同时,显著减少了灯光故障引发的跑道关闭风险。
管理强基 筑牢质效防线
在首都机场的跑道上,每一盏助航灯具都是飞行安全的“生命线”。助航灯光运维工作技术难度大、作业流程多,且与跑道安全直接相关,所以降低现场作业人员人为失误率是助航灯光运维工作的重点。为此,工作室成员王鹏和解垒发起了一场“可视化管理”创新活动。
“过去我们的操作指南都是厚厚的文字手册,在紧张的作业环境中,作业人员很容易出现各种失误。”王鹏如是说。通过对近3年现场作业的跟踪分析,他们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可视化标识,为作业人员提供视觉辅助,实现了将核心风险信息在核心位置进行可视化提示的效果。例如,作业人员在进行设备的验电测试时容易验错位置,于是他们在容易验错的位置旁粘贴图文提示,便于作业人员及时查看相应安全提示。该可视化管理方式不仅降低了人为失误率,还通过展示关键状态信息、张贴核心操作内容的方式,提高了设备巡检效率和应急处置效率。
小创新护航大安全。在助航灯光这一相对专业的业务领域,亮点创新工作室成员始终用专注与执着默默守护着每一个航班平安起落。未来,工作室将持续深化团队建设,聚焦主业,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用专业实力和创新智慧努力为首都机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和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