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汝楠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3)》,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增速高于常住人口6.3%,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30%,为近8年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
而在被称为“中国第一国门”的首都机场,以单日客流22.9万人次峰值为基准进行测算,每日约有1.6万名60岁以上老人在航站楼内候机,完善适老化服务设施与适老化设计改造迫在眉睫。为此,首都机场今年开展了一系列升级工作,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特殊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爱心助力 无碍出行
“夕阳相首”“首望相助”等特殊旅客服务是首都机场专为60岁以上年长旅客以及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旅客群体开发的服务产品。旅客通过首都机场微信小程序、首都机场App、96158机场热线等渠道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即可在首都机场享受爱心陪伴、轮椅借用、冬衣寄存等一系列免费服务。
此外,针对习惯说方言的旅客,首都机场推出了“乡音随行”服务。如旅客有方言沟通需要,“国门大使”团队可选派会说与旅客相同方言的成员提供服务。目前,首都机场可提供山东话、河南话、湖南话、粤语等方言服务,让旅客享受到如家乡般亲切的出行体验。
关怀助力 愉悦出行
问讯柜台和爱心休息区是特殊旅客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满足特殊旅客出行需求,首都机场在现有服务设施基础上,对问讯柜台、爱心休息区等重要设施、重点区域进行了优化升级,以持续提高旅客服务水平。
结合现场问讯及特殊旅客服务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首都机场在问讯柜台、爱心休息区补充完善了30余项旅客服务用品。此次升级特别增设了血氧仪、蒸汽清洗机、护腰垫等新型用品,同时还对客用轮椅、婴儿车、书法用品、旅行休闲用品、儿童娱乐用品等物品进行了更新和优化。
在重阳节等部分节日,首都机场在2号、3号航站楼的爱心休息区安排医护人员为往来旅客免费进行血压测量、血糖测试以及健康咨询。活动现场的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为旅客进行健康检查,耐心解答健康相关问题,致力于为更多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结合节假日出入境旅游活跃、外籍旅客增多的特点,首都机场在航站楼内部分问讯柜台还配备了翻译机,具备面对面翻译、离线翻译、拍照翻译等功能,可基本满足小语种旅客群体的即时沟通需求。
贴心助力 便捷出行
旅客在航站楼内频繁使用的设施之一就是卫生间。首都机场持续推进卫生间改造工作,对照无障碍相关标准,启动了航站楼内旅客卫生间二期改造工程。
截至目前,首都机场已完成共计41对卫生间的优化提升工作,涵盖3号航站楼进出港主流程的大部分卫生间,以及2号航站楼国内、国际出发和国内到达等关键流程节点的卫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曾这样评价道:“本次改造展现了无障碍设计的标准化、细节设计的人性化以及选材用料的品质化,更有一些超前于行业标准的思考。”
针对轮椅旅客,本次改造增加了无障碍卫生间自动门的宽度,使旅客出入卫生间更加便利。同时,考虑到轮椅旅客身后位置为盲区,转身及掉头不便,卫生间二期改造工程对无障碍卫生间内镜子的位置及角度进行了精调,确保轮椅旅客洗手后可通过镜子观察身后位置,顺畅离开卫生间。
为保障旅客使用安全,首都机场对报警按钮的位置进行了科学调整,确保旅客在摔倒后或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按下报警按钮。同时,首都机场在所有厕位间内均张贴了紧急联系电话号码,并在门板上贴有厕位间编号,便于旅客第一时间求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部分途经首都机场旅客的特殊需求,卫生间二期改造特意选取了隔离区外安检前的卫生间,为旅客提供无障碍护理床,以方便高位截瘫或如厕不便的旅客得到妥善的照护,方便其顺利通过安检。
无障碍设施建设程度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机场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今后,首都机场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推进无障碍设施升级改造,深入研究旅客的行为习惯和实际需求,研究编制特殊旅客专属服务指南,彰显“中国第一国门”的服务品质。